三命纳音古法论坛
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三命纳音古法论坛

古法禄命 纳音研究 易经八卦 堪舆风水


您没有登录。 请登录注册

道教的基本知识

向下  留言 [第1页/共1页]

1道教的基本知识 Empty 道教的基本知识 2010-03-17, 09:37

㊣拈花

㊣拈花
高级版主
高级版主

何为道教及基本信仰是什么?

道教以学道、修道、行道为主。发源最早,始於轩辕黄帝,为中国民族固有的宗教。

道教基信仰是「道」,故称道教。尊奉《老子》一书为《道德经》,作为主要经典。道教认为,道是,「虚无之系,造化之根,神明之本,天地之元」,「万象以之生,五行以之成」,也就是说,宇宙、阴阳、万物都是由它化生的。道教认为:在万物中,除了人居住的世界外,还有神仙居住的所谓十大洞天,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。道化为三种气,再化成三位至高无上的神,即元始天尊、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。道教信奉的神还有许许多多,拥有庞大的神团系统。

如三官、四御、四值功曹、六丁六甲、三十六天罡、七十二地煞、玉皇大帝、王母娘娘、真武大帝、东岳大帝、碧霞元君、斗姥元君、骊山老母、关圣帝君、城隍、土地、灶君、门神等等。

信仰「道」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相信人可以长生不死,可以成仙。道教认为道具有永恒的生命,获得它、保持它便可长生,这也叫作「德」。德即得,即得道。道教重生,追求长生,相信人通过求神或修炼可以得道,不仅可以享受人间的幸福,而且可以返本还元,与道同体,肉体永生,白日飞天,长存仙界。

道教为何是中国固有的宗教?

道教始源於黄帝,发扬於老子,成教於张道陵天师。战国及秦汉诸儒,皆崇黄帝老子之学,称为道家。唐宋以降悉宗道教学术思想,信仰崇奉,普及於中华民族,故道教是为中国固有的宗教。

道教为什么以道名教呢?

道教徒对老子之道,一要研究、二要信仰、三要继承、四要发扬,所以《典论》中说:道士者,要「以道为事」。

什么是道与德?

老子所说的「道」是道教教义的核心,是以「清静为宗、虚无为体、柔弱为用」的一种「道」。这种「道」是宇宙的本源与主宰者,它无所不包、无所不在,它是一切的开始与万事万物的生化者。《道德经》云:「道生一、一生二、二生三、三生万物」。老子所说的「道」既是指「宇宙」的本体,又是指「自然」的规律。所以「道」能使一切有形在三清众神面前,不论贵贱、贫富、聪愚,一律平等。道教强调,任何人都可以信仰道教,都能够学道、得道。《老子想尔注》把「道」说成是「散形为气,聚形为太上老君。常治昆仑,或言虚无,或言自然,或言无名,皆词一耳」。《混元皇帝圣纪》也有类似的说法:「老子者,老君也,此即道之身也,元气之祖宗,天地之根本也」。这是把太上老君看成了「道」的化身。

「德」和「道」是一个整体,成为道教教义的核心。《道德经》中所说的「上德」、「玄德」、「常德」、「道尊而德贵」的「德」指的是这个「德」。

《清静经》中说:「上士无争、下士好争、上德不德、下德执德、执著之者,不明道德。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,为有妄心」。所以道教徒一定要重视「修道养德」。并将「道」和「德」作为最根本的信仰和行动的准则,必须做到既要修道,而更要积德。《道教义枢·道德义》说:「道德一体,而其二义。一而不一,二而不二」。所以可以说,凡是符合「道」的准则的,便是「有德」;凡是违反「道」的准则的,便是「无德」。《西升经·序》云:「道之在我谓之德」。按照「道」的准则,「修之于身,其德乃真;修之于家,其德乃余;修之于乡,其德乃长;修之于邦,其德乃丰;修之于天下,其德乃普」。道教强调,修身、治家、统治天下,都应该修道,从而使「道普德溢」,以达到太平和仁爱。道教将「德」按态度区分为「阴德」和「阳德」二类。所谓「阴德」,是指个人不被他人所知道的德行;所谓「阳德」,是指个人被大家了解的德行。道教提倡「阴德」密惠,「大以及于人,小以及于物,修身积德」。

何为道教三宝?

道教原以:元始天王所化玉清天宝君,上清灵宝君,太清神宝君,为道教三宝,尊为最高之神。然因道教以学道、修道、行道为本,故又有以所本的三要旨,尊为三宝者:(一),学道者:以玉清元始天尊为道宝尊,上清灵宝天尊为经宝尊,太清道德天尊为师宝尊,作为皈奉道法之「道、经、师」三宝。(二),修道者:以人身之「精、气、神」为修养性命,作出世工夫的三宝。(三),行道者:以「慈、俭、让」为立身行道,作入世工夫的三宝。盖基於老子三宝章云:「我有三宝,持而宝之,一曰慈,二曰俭,三曰不敢为天下先」是也。

什么是五斗米道?

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一个重要派别,于东汉时由张陵创立。顺帝时学道于鹤鸣山(今四川)中,称得到太上老君亲授,制订了一系列宗教仪式,要求入道的人都要交五斗米,病人请医生诊治也要出五斗米,以符水为医疗手段。后人称张陵为「天师」,他的儿子张衡、孙子张鲁被称为「系师」和「嗣师」。五斗米道的组织系统称作「治」。在巴蜀一带设立了24个「治」,这是处理道教事务和祭神的地方。仪式主要有三种:第一种是经常仪式,静室思过,让病人或教徒在静室忏悔自己的过失。第二种是请祷仪式,称「三官手书」,即在纸上写病人姓名,表示服罪的意思。第三种是祭神仪式,偶像是太上老君及九卅土地之神。

主要教义思想是:「道」为「一」,「一散形为气,聚形为太上老君」,就是「道」的化身,五斗米道的尊神。创立较为系统的道教斋戒仪范,为南天师道。

唐、宋以来,南北天师道与上清、灵宝等道派逐渐合流,到元代演变为「正一道」。

什么是太平道?

太平道是早期道教的一个重要派别,东汉灵帝熹平(172-178)年间,由张角创立,奉《太平经》为主要经典。

东汉末年,朝政***,社会黑暗,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。张角以「太平」理想为号召,吸引了广大苦难的民众。张角将全国太平道的组织划分为「三十六方」「方,犹将军号也。大方万余人,小方六七千」。管理「方」的神职人员,称作「渠帅」;张角是太平道的最高领导,自称「大贤良师」。

什么是真大道教?

真大道教,原名「大道教」,是道教派别之一。金初,刘德仁所创立,后传至郦希诚,受到元宪宗(1251-1260在位)的赏识与支持,被赐名为「真大道教」。遵循老子「清静无为」、「少私寡欲」、「慈俭不争」的宗旨。要求教徒忠孝诚谦,去恶扬善,绝欲忍苦,利民爱物,不尚符籙,不提倡「飞升化炼,长生久视」之术。六传至孙德福,至元五年(1268)奉诏统辖诸路「真大道」。又三传而至张请志,其教益盛,授「演教大宗师」、「凝神冲妙玄应真人」。教徒遍及黄河流域与江南一带,经十余传而衰落,后来也许并入了全真教中。

什么是太一教?

太乙教,是金代初叶由萧抱珍所创立于卫卅(治所在今河南汲县),道教宗派之一。因传「太一三元法籙之术」,或称「取元气浑沦,太极剖判,至理纯一之义」,故名其教曰「太一」。教旨以老子之学修身,认为「做仙做佛不难,只依一弱字便是」。又以巫祝之术济人,「祈禳诃禁,罔不立验」。其教传嗣有秘籙法物,继法嗣者皆改姓萧,即以祖师之姓为姓。因其以符籙济人,故与全真道、真大道教相异。四祖萧辅道,五祖李居寿(入道改姓萧)。因元朝重视,其教进入全盛时期。太一教传至六、七祖后,逐渐融合于正一教派。

什么是正一道?

正一道又称「正一教」、「正一派」,原为五斗米道,为东汉顺帝时张陵所创。元以后,为道教上清派、灵宝派、天师道等符籙派的总称,与全真道同为道教的两大派。宋理宗封三十五代天师张大可,总领三山(龙虎山、阁皂山、茅山)符籙,兼御前诸宫观教门事,位居江南各道派之首;元世祖敕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「主江南道教事」;元成宗授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「正一教主,主领三山符籙」。此后凡是道教的符籙各派统称正一道。主要奉持《正一经》,崇拜神仙,画符念咒,驱鬼降妖,祈福禳灾。可以不居宫观,拥有妻室。

什么是全真道?

全真道是金代初叶由王重阳祖师所创立的道教宗派,与正一道同为元以后道教两大派。

王重阳,字知明。金世宗大七年(1167)在山东宁海(今牟平),马钰,孙不二夫妇筑庵侍奉,庵名「全真庵」聚徒讲道时创立。认为「识心见性」,即为全真。主张释、儒、道三教合一。《全真教祖碑》记载:「先生劝人诵《道德清静经》、《般若心经》、《孝经》,云可以修证」。《重阳仙迹记》载:「尝率其徒演法建会者五,皆所以明正心诚意,少私寡欲之理,不主一相,不拘一教也」。王重阳还亲自创立了「三教七宝会」、「三教金莲会」等组织,供奉太上老君、释迦牟尼和孔子。诗云:「心中端正莫生邪,三教搜来做一家」,即表达了这个思想。

正当全真道在北方兴盛时,南宋统治下的神霄派受到朝野摒弃,也出现了一个主张内修的道派,相传是吕洞宾传于张伯端,再传石泰,又传薛道光……元代道士陈致虚兼受王重阳、张伯端所传,统归全真道,追溯王传为北宗,张传为南宗。南北宗的谱系是:其南宗者,谓自东华少阳君得老聃之道,以授钟离权,权授唐进士吕洞宾、辽进士刘操,操授宋张伯端,伯端授石泰,泰授薛道光,道光授金王重阳,重阳授七弟子(即北七真)。即马钰、谭处端、刘处玄、邱处机、王处一、郝大通、孙不二,被奉为全真道北宗七祖。后五十余年,丘祖曾被元太祖召见,赐号「神仙」,爵「大宗师」,命其掌管天下道教,全真道乃广泛传布,盛极一时。

南北宗都有轻符籙,重炼养的特点。所不同的是:南宗强调性命双修,先命后性,并留下许多内修典籍,有详尽、系统的内修方法,其提倡和光混俗,修道者不必出家,组织比较松散;北宗主张以性为主,先性后命,强调斩断情欲,立志苦行,绝对禁欲,道士出家居宫观,组织比较严密。

什么是承负?

道教讲「承负」即「因果」也。意思是前辈行善,今人得福;今人行恶,后辈受祸。因为有「承负」,所以今世有的人一贯行善,但却经常得祸;有的人一直行恶,但却经常得福。道教认为,这是由于「承负」使人蒙受的。即本人如果造恶,子孙就会得祸;本人如果行善,子孙就会得福。同样,本人的命运是在为祖先承担后果,祖先如果造恶,本人就会得祸;祖先如果行善,本人就会得福。

就如同祖辈积财,后辈享受,祖辈欠债,后辈还钱一样。所谓「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;积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」,即是这种理论。

什么叫守庚申?

道教认为人身中有三尸神,每到庚申之日,即上天报告人的过失。三尸分为上尸名彭倨,中尸名彭质,下尸名彭矫,所以也叫三彭。也有称为玄灵的。也有称为青姑、白姑、血姑的。道教为了除去三尸神,采取了许多办法。一种是去欲。所谓「欲生则三尸生,欲灭则三尸灭」。一种是服符诵咒,一种是厌胜,一种是服药,一种是服气,流行最广的是守庚申。所谓守庚申是在每月的庚申日,彻夜不眠,阻止三尸上天报告,或者斩却三尸神。

何谓符籙?

符籙,也称「符字」、「墨籙」、「丹书」。为一种笔画屈曲、似字非字的图形,道教谓可用它来「遣神役鬼」、「镇魔压邪」。东汉时张道陵张角等均曾以符籙为人「治病」或「驱鬼」。后正一派道士盛传其法。中国古代封建帝王有亲幸道坛受符籙事,魏太武亲受符籙,自是之后,每帝即位,必受符籙以为故事。

何谓斋醮?

道教设坛祭祷的一种仪式。即供斋醮神,借以求福免灾。其法为清心洁身,筑坛设供,书表章以祷神灵。斋者,戒洁行事,古人於祭祀之前,必先斋,斋必有戒,故亦云斋戒。醮者、祭也,祈祷也。道教所建祈禳法事道场,皆曰建醮,又统称为「斋醮」。

什么叫炼度?

道教认为,通过符籙或内丹术可使亡魂受炼,消除罪业,重获神形,获得度化,故称炼度。炼度,是超度亡魂中的一种科仪。

道教怎样敬香叩拜?

敬香,有两种,一是殿主烧香,此皆用线香,以三炷为准,插於大香炉内,炷与炷之间距,三炷平列以不过寸宽为合格,故有「烧香不过寸,过寸神不信」之谚。二是坛主拈香,此香以檀香为之,敬拈擅香,非常讲究,每炷檀香长短粗细,长不过寸,粗不过分。坛主拈香时,初炷香熟入炉中间,二炷插於左,三炷插於右,三炷香平列并拢。香炉左盒盛香面,右盒盛檀香。

叩拜,叩拜礼,是我国民族传统礼仪,有不同的敬意和不同的仪规,用不同的礼节以表示,故有九拜之仪。「擎拳恭手」,是以表示恭敬之意。后世演变成叩头作揖礼,直到现在,道教仍行叩头作揖礼。

叩头有三叩、九叩之别。

道教以一揖三叩再一揖,为一礼。与上圣高真祝寿、庆贺道场毕要行三礼九叩。叩头虽用拜垫,实际是五体投地,即双足,双手著地,头磕下去时要头著手。足站成八字形,双膝与手同时著地,左手搂著右手,手心皆向下,成十字形,身为一,表示著「八十一化」。

道教为何诵早晚功课?

玄门早晚功课,是道教徒早晚必诵的两部经典,是修道者的基本法则。功课者,课自己之功,修自身之道。修道之士要认真习诵,理解经意,深悟玄理,脚踏实地按经旨行持。道教讲结三缘,《早课》诵清静经,即分轻清之意,为祈求国泰民安,忏悔罪业,也可结仙缘。《晚课》诵救苦经,超度鬼魂,可结鬼缘。

《午课》诵三官经,可赐福、消灾、解厄、赦罪,可结人缘。

道士服饰有哪几种?

自刘宋陆修静始,道教服饰有了规定。现在道装有:大褂,袖宽一尺四寸,袖长随身;道袍或称「得罗」(得读「朵」音),袖宽一尺八寸,袖长随身;戒衣,袖宽二尺四寸,袖长随身,黄色黑边,受戒时穿;法衣,花衣,或称「班衣」。大褂为日常服,法衣是作法事或宗教大典时高功和方丈穿的法服,花衣是经师上殿时穿的绣花衣。

道士戴的冠子有哪几种?

有:黄冠(即月牙冠或称偃月冠)、五岳冠(覆斗形,上刻「五岳真形图」,必须受过戒的方能戴)、星冠(覆斗形,上刻五斗星形,老修行拜斗时戴)、莲花冠(也称上清冠,一般是高功才戴)、五老冠(莲瓣形,中绣五老像,亦为高功做超度时戴)。

道士戴的巾有九种是哪九巾?

道士戴的帽,称「巾」有九种称「九巾」是:混元巾、庄子巾、纯阳巾、九梁巾、浩然巾、逍遥巾、三教巾、一字巾、太阳巾。

道士为什么穿古装,蓄头发?

道装,又称为唐装或汉装。道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,而道服宽松、大方,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,所以,道士均穿古装,以显示其从事职业的传统性和民族性。

道士蓄留须发,一是作为从道的标志,二是为了顺应自然规律,三是为了表示尽孝之意,胡须鬓发父母所授,不得轻易毁埙。四是为了养生保健,人蓄头发,必须要经常梳理,经常梳理头发有助于大脑血液循环。大脑为人身之主,大脑健康,人亦少病,因此,道士常蓄须发。

道教为何提倡无为?

无为的思想,源于《道德经》说:「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,……使夫知者不敢为也,为无为,则无不治」。早期道教以「无为」作为得道意、得天心、致太平的根本。《淮南子·原道》说:「所谓无为者,不先物为也;所谓无不为者,因物之所为」。魏晋以后,「无为」逐渐成了道教社会观的基础。河上公的《老子注》声称:「法道无为,治身则有益精神,治国则有益万民」。所谓「治身」的「无为」,应当「无为事主,无为事师,寂若无人,至于无为,」这样才能全身、去危、离咎。所谓「治国」的「无为」,应当按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来治理天下,这样才能使黎民百姓得益。

怎样才能做到「无为」呢?《云笈七签》指出:「欲求无为,先当避害。何者?远嫌疑、远小人、远苟得、远行止;慎口食、慎舌利、慎处闹、慎力斗。常思过失,改而从善。又能通天文、通地理、通人事、通鬼神、通时机、通术数。
是则与圣齐功,与天同德矣」。可见道教的「无为」,并非消极避世,而是应该努力学习,积极进取,通晓自然和社会,善于处理人际关系。所以说,「无为」并非无所作为,什么事情都不做;而是应该按「道」行事,处世立命,必须摒弃妄自作为,远祸慎行,追求朴素节俭、清静寡欲的境界。

道教为何提倡清静?

道教认为,「清静」是「道」的根本。万物只有在「清静」的状态中,「道」才会来居。于是,「清静」成了道教教义的一个重要内容。而这种思想,追根寻源,还是出自《道德经》。

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说:「李耳无为自化,清静自正」。道教强调「清静」,目的是为了「真思志道,学知清静」。《老子想尔注》主张:「人法天地,故不得燥处,常清静为务」。还指出:「道常无欲乐清静,故令天地常止」。这是说,学道的人只有「无欲」而「清静」,才算符合「道」的规律,才有可能得道。道教认为,学道者只有先做到了「寡欲」和「无为」,才有做到「清静」的可能。

道教为何提倡寡欲?

所谓「寡欲」,就是少私欲或节欲。《老子》第十九章,在谈到治理社会时,要求能够「见素抱朴,少私寡欲」。道教将「寡欲」作为教义的一个重要内容,认为道教徒为人处世,应该时时节制个人的私欲。

唐宋以后,「寡欲」与内修术结合在一起,从而要求修道者,「在物而心不染,处动而神不乱,无事而不为,无时而不寂」,达到「无欲」的清高境界。

《道德经》所说的「寡欲」,其实并不是「绝欲」、「无欲」的意思,只不过是应该「去甚、去奢、去泰」,即不极端、不奢侈、不过分。特别是现代社会,要求学道者绝对「无欲」是不现实的。

问题:道教为何提倡不争?

在道教教义中,「不争」则是人们顺乎天理而不强求的原则。而这种原则,是天地万物的运行以及人的为人处世都必须遵循的。《老子想尔注》说:「圣人不与俗人争,有争,避之高逝,俗人如何能与之共争乎?」并指出:「求长生者,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,不以无功劫君取禄以荣身,不食五味以恣,衣弊履穿,不与俗争」。《云笈七签》有:「太上曰:天之道,利而不害;圣人之道,为而不争。故与时争之者昌,与人争之者亡,是以有兵甲而无所陈之,以其不争。夫不祥者,人之所不争;垢辱者,人之所不欲。能受人所不欲则足矣」。大家都知道,俗人所不争的事物,一般都是不祥的;俗人所不欲的事物,基本都是垢辱的。道教徒的「不争」,还不仅仅是谦让,而且还得一心为善,绝不造恶。道教认为,一个为善的道教徒,即使「不争」,也不会不胜利;即使「不言」,也会有响应的人。这是因为,「不争」的高尚行为,自然会感动周围的人。「不争」本身是无声的语言,标志着一个道教徒的思想境界。

何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?

道教十分重视人的生命,因为道教讲的是长生不死,修道成仙。对于生,老子曰:「出生入死,生之徒十有三,死之徒十有三,人之生,动之死地亦十有三」。说明人的生命非常有限,而且处于一个危险的状态之中,所以要求人们「深根固蒂」,追求「长生久视之道」。《太平经》中主张乐生、重生。总之尊重生命是道教的一贯主张,主要包括:一,尊重人类自身的生命价值,反对轻生自杀,也反对杀害他人,要求洁身自好,修身养性,追求长生;二,尊重动物的生命,认为一切血性之物,皆有灵性,即有道性,由于悟性有早迟之分,所以修道阶次有快慢之别;三,尊重植物的生命,认为植物和人一样具有灵性,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,也能够修炼成仙;四,尊重人类和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。做到上述四点既度己又度人,《度人经》云:「仙道贵生,无量度人」。

何为济世利物齐同慈爱?

济世利物是道教修炼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,济世即普济世间,利物即利益万物。道教认为济世利物不仅帮助了他人,而且有利于自己仙道的修成。老子曰:「赈穷补急则名生,起利除害即功成」。葛洪曾对弟子解释云:你们之所以不能够成为天仙,而做了个地仙,是因为「前世学道受经,少作善功,唯欲度身,不念度人;唯自求道,不念他人得道」。故道教修道时强调「济世利物,齐同慈爱」。

道教哲学是根据何种学说?

道教哲学是由道家基於易理而来,易之无极生太极,太极分生阴阳两仪,而生四象,而成八卦。由阴阳二气变合,而生五行(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气)。而此五行,布於四方,运於四时,化育万物,变化而无穷尽。老子云:「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」。是谓道之理,即太极阴阳的原理也。

道教之学术思想以何为中心?

道教哲学思想,是根据易之太极原理,已如上述。至其学术思想,则以道教《五大经》为修奉的中心经典。

何为道教五大经?

道教以黄帝之《阴符经》。老子之《道德经》,庄子之《南华经》,及《黄庭经》(金阙后圣君著),与《文始经》(关尹子作)为五大经。而此五大经中,又以道德经为道家崇奉思想之中心,与必修之经典。

老子道德经之旨要及定义为何?

老子所著《道德经》,分为上下两部,其旨要在於「自然、清静、无为」,乃为道教修奉的中心,尊为圣典。上下两篇计分八十一章。上篇第一章至第三十七章为「上经」,开章首句曰:「道可道,非常道」,故称为「道经」。下篇自第三十八章至第八十一章,为「下经」,头一句云:「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」,故称为「德经」。合上下两篇,乃称为「道德经」。

何谓万法宗坛?

道教原有四派法坛,龙虎山天师派是为正一玄坛,茅山三茅君派则为上清法坛,阁皂山葛仙翁派称为灵宝玄坛,西山许旌阳派号为净明法坛。后因三山甚少传世,元时天师奉旨领天下道教事,故三山法籙均收归龙虎山天师府,乃改正一玄坛,为「万法宗坛」,至今仍之。

何谓三界十方?

三界者有三:一以时间而言,分为无极界、太极界、与现世界;一以空间而言,分为天界、地界、与水界;一以道境而言,分为欲界、色界、与无色界。皆称为「三界」也。十方者,乃为东方、南方、西方、北方、东北方、东南方、西南方、西北方、上方、下方,为十方天也。

何谓四恩三有?

道教以报恩为重,故以四恩应报。四恩者:一天地恩,二君主恩,三父母恩,四师长恩。凡此四者,皆宜回向以报之。三有者:一有情者,二有识者,三有缘者。凡此三者,道皆应亲之。所以「四恩三有」为信道者,须念念不忘之也。

何谓三皈五戒?

三皈者:皈依道,皈依经,皈依师,为皈依三宝也;五戒者:一戒杀生,二戒偷盗,三戒邪淫,四戒妄语,五戒违真(酒肉)。此三皈五戒为学道者入道之初,首要遵守之规律也。

何谓三业与六根及六尘?

三业者:身业、口业、意业,谓身口意三者所起作用之业也。六根者: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心根、意根,谓此六官能生六识之根,故谓六根。六尘者: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谓此六境,能由六根而染尘污,故谓六尘也。

何谓三障与十恶?

三障者:魔障、业障、灾障也。一、因贪嗔痴等之惑,而生魔障。二、因五逆十恶之业,而成业障。三、因三灾八难之遭,而见灾障。十恶者:口有四恶:绮语,妄言,恶口,两舌。心有三恶:贪,嗔,痴。身有三恶:杀,盗,淫。合为十恶也。

三涂五苦?

三涂者:一、火涂,地狱道猛火所烧之处。二、血涂,畜生道互相澉食之处。三、刀涂,饿鬼道被刀剑逼迫之处。又以:一者考对前非之涂,二者畜生偿酬往业之涂,三者饿鬼苦对最深,渴饮火精,饥则食炭之涂,号曰三涂。五苦者:一、刀山地狱之苦,二、剑树地狱之苦,三、铜柱地狱之苦,四、护汤地狱之苦,五、溟泠地狱之苦,是为五苦。

何谓三灾八难?

三灾者:遭受三大天灾也。一、风灾,二、火灾,三、水灾。八难者:一者得生人道难,二者去女为男难,三者形体完全难,四者得生中土难,五者值有道君难,六者禀性慈仁难,七者值国太平难,八者与三宝相遇难,谓之八难。《云笈七签》卷三十五「杂修摄」的八难为不废道心一难,不就明师二难,不托闲居三难,不舍世务四难,不割恩爱五难,不弄利欲六难,不除喜怒七难,不断色欲八难。

全真道哪三大祖庭?

山西永济的「永乐宫」(吕祖);陕西户县的「重阳宫」(王重阳祖师);北京的「白云观」(丘祖)。

十方丛林中的常住道士如何分工?  十方丛林中的常住道士有细致的分工。最高负责人是方丈,或监院(住持),即观主。方丈、监院以下有:客、寮、库、帐、经、典、堂、和号等八大执事,分头负责八个方面的事务。

道教的五行与相生相克关系?

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,为五行。相生是:金生水,水生木,木生火,火生土,土生金。相克是:金克木,木克土,土克水,水克火,火克金。

道教还把人体的五脏,也以「五行」来解释:肾为水,心为火,肝为木,肺为金,脾为土。所谓「相生」是:肾气生肝气,肝气生心气,心气生脾气,脾气生肺气,肺气生肾气;所谓「相克」是:肾气克心气,心气克肺气,肺气克肝气,肝气克脾气,脾气克肾气。

「五行」与「五方」也有关系:木主东方,火主南方,金主西方,水主北方,土主中央。

八卦的称呼和代表的涵义是什么?

八卦为:乾、坤、坎、离、震、巽、艮、兑。

乾卦代表天,坤卦代表地,坎卦代表水,离卦代表火,震卦代表雷,巽卦代表风,艮卦代表山,兑卦代表泽。相传「八卦」是伏羲氏所创。后道教经籍吸收阴阳八卦思想以衍经义,特别用以指导修炼内外丹。

仙有五等是哪五仙?

天仙、神仙、地仙、人仙、鬼仙也。

道教怎样解释天人感应?

道教将「天人感应」纳入教义,认为天道与人道、自然与人为能够相通。道教有关「天人感应」的理论,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:第一,是从天地与人体相类这方面来解释。《云笈七签》引《真文经》之说:「人之生也,头圆像天,足方法地,发为星辰,目为日月,眉为北斗,耳为社稷,口为江河,齿为玉石,四肢为四时,五脏法五行。与天地合其体,与道德齐其生」。人体所有的部位,不仅与天地相对应,还和「四时」、「五行」相联系。所以,治国就好像治身,都应当贯穿于「天道」。第二,是从神仙与世人相通这方面来解释。《神仙可说论》说:「五脏六腑,百关四肢,皆神明所属,各有主守」。所以,人的内丹修炼可以与自然相通,得天地之精华。第三,是从人的言行受到天的监视这方面来解释。

何为道历?

道历为道教专用之历纪也。系按我国夏历为准,用六十甲子以纪年。推算之法,由黄帝纪元(公元前二六九七年)开始,迄今(公元二00二年)道历为四六九九年。唐朝曾因老子为其始祖,乃以老子降生年(公元前一三00年)为道历之开始,但至宋以后,则仍以黄帝纪元为用也。而道教斋醮道场,所用表奏文牒等,则皆书以天运甲子之岁,因对神明故不用道历纪年也。

朔,望,晦,电,是哪一天?

每月初一为朔、十五为望、三十为晦、十四为电。

接驾是什么时间举行?

因为腊月二十五日为玉皇大帝巡天之辰,道教宫观都举行「接驾」仪式,在腊月二十四日半夜子时举行。

明正统《道藏》分类有,三洞,四辅,十二类,其名称?

三洞者:洞真、洞玄、洞神。四辅是:太玄、太平、太清、正一。十二类是:本文、神符、玉诀、灵图、谱籙、戒律、威仪、方法、众术、记传、赞颂、章表。

问 题 : 道 教 五 岳 名 山 在 什 么 地 方 ?

东 岳 泰 山 ( 在 山 东 泰 安 ) 、 南 岳 衡 山 ( 在 湖 南 衡 阳 ) 、 西 岳 华 山 ( 在 陕 西 华 阴 ) 、 北 岳 恒 山 ( 在 河 北 曲 阳 或 山 西 浑 源 ) 、 中 岳 嵩 山 ( 在 河 南 登 封 ) 。

问 题 : 子 午 时 是 什 么 时 间 ?

深 夜 二 十 三 点 至 凌 晨 一 点 为 子 时 , 上 午 十 一 点 至 十 三 点 为 午 时 。 ( 每 隔 二 小 时 为 一 个 时 辰 )

问 题 : 天 干 和 地 支 是 什 么 ?

天 干 为 : 甲 、 乙 、 丙 、 丁 、 戊 、 已 、 庚 、 辛 、 壬 、 癸 。 十 二 地 支 是 : 子 ( 鼠 ) 丑 ( 牛 ) 寅 ( 虎 ) 卯 ( 兔 ) 辰 ( 龙 ) 巳 ( 蛇 ) 午 ( 马 ) 未 ( 羊 ) 申 ( 猴 ) 酉 ( 鸡 ) 戍 ( 狗 ) 亥 ( 猪 ) 。 十 天 干 与 十 二 地 支 循 环 相 配 为 六 十 甲 子 。

问 题 : 什 么 是 戊 不 朝 真 ?

道 教 凡 是 六 戊 不 朝 真 , 不 烧 香 、 诵 经 、 不 朝 拜 , 不 建 斋 设 醮 。 六 戊 , 即 : 戊 子 、 戊 寅 、 戊 辰 、 戊 午 、 戊 申 、 戊 戍 日 , 这 叫 「 明 戊 」 。 《 抱 朴 子 》 云 : 「 天 地 逢 戊 则 迁 , 出 军 逢 戊 则 伤 , 蛇 逢 戊 不 进 , 燕 逢 戊 不 衔 泥 」 。 《 女 青 天 律 》 云 : 「 若 法 官 道 士 焚 香 诵 经 , 不 禁 六 戊 , 钟 鼓 齐 鸣 , 进 表 上 章 关 奏 天 曹 者 罪 加 一 倍 ; 禁 戊 不 犯 者 功 德 无 量 」 。 念 皇 经 和 拜 静 斗 的 老 修 行 , 亦 忌 「 暗 戊 」 , 口 诀 为 : 「 正 羊 ( 未 日 ) , 二 犬 ( 戍 日 ) , 三 在 辰 , 四 月 期 间 不 犯 寅 , 五 午 六 子 七 鸡 ( 酉 日 ) 位 , 八 月 周 流 又 到 申 , 九 蛇 ( 巳 日 ) , 十 猪 ( 亥 日 ) , 十 一 兔 ( 卯 日 ) , 十 二 牛 头 ( 丑 日 ) 重 千 斤 」 。

问 题 : 什 么 是 道 不 言 寿 ?

修 道 之 士 , 忌 讳 人 们 询 问 其 年 龄 , 这 是 因 为 「 道 不 言 寿 」 的 缘 故 。 因 为 道 教 的 思 想 基 础 是 悦 生 恶 死 , 而 追 求 长 生 成 仙 , 所 以 道 不 言 寿 也 。

问 题 : 什 么 是 三 元 五 腊 ?

三 元 节 日 是 : 正 月 十 五 日 上 元 天 官 节 , 七 月 十 五 日 中 元 地 官 节 , 十 月 十 五 日 下 元 水 官 节 。 五 腊 节 日 是 : 正 月 初 一 日 天 腊 , 五 月 初 五 日 地 腊 , 七 月 初 七 日 道 德 腊 , 十 月 初 一 日 民 岁 腊 , 十 二 月 初 八 日 王 侯 腊 。

问 题 : 十 二 黄 道 日 歌 内 容 ?

子 午 临 申 地 , 丑 未 戍 上 寻 , 寅 申 居 子 位 , 卯 酉 却 加 寅 , 辰 戍 龙 位 上 , 已 亥 午 中 行 。 一 青 龙 黄 , 二 明 堂 黄 , 三 天 刑 黑 , 四 朱 雀 黑 , 五 金 匮 黄 , 六 天 德 黄 , 七 白 虎 黑 , 八 玉 堂 黄 , 九 天 牢 黑 , 十 玄 武 黑 , 十 一 司 命 黄 , 十 二 勾 陈 黑 。

此 亦 即 : 道 远 几 时 通 达 路 遥 何 日 还 乡 十 二 字 黄 道 法 。

问 题 : 全 真 道 土 为 什 么 要 冠 巾 ?

是 出 家 道 士 正 式 成 为 道 士 的 仪 式 。 冠 巾 又 称 「 小 受 戒 」 , 凡 出 家 者 , 度 师 必 亲 为 诵 经 礼 忏 。 如 自 悟 大 成 , 未 请 科 事 , 不 妨 道 友 代 诵 经 礼 忏 。 先 令 罪 过 消 除 , 方 可 穿 戴 太 上 巾 袍 。 次 奏 疏 文 , 上 达 三 官 大 帝 , 牒 移 太 乙 灵 官 部 下 , 即 当 拥 护 。

行 冠 巾 礼 , 有 数 师 , 高 功 为 冠 巾 师 。 度 师 即 恩 师 , 是 亲 师 父 。 梳 发 挽 髻 者 称 : 拢 发 师 。 引 导 行 礼 的 称 : 引 进 师 或 引 礼 师 。

问 题 : 全 真 教 的 主 要 教 义 是 什 么 ?

根 据 《 道 德 经 》 则 尊 道 , 主 张 无 心 忘 言 , 柔 弱 清 静 。 正 心 诚 意 , 少 思 寡 欲 。 注 重 修 行 , 分 为 真 功 和 真 行 。 真 功 即 内 修 , 其 修 持 大 略 以 识 心 见 性 , 除 情 去 欲 , 忍 耻 含 垢 , 苦 己 利 人 为 宗 。 全 真 因 内 修 「 求 返 其 真 」 , 主 张 功 行 双 全 , 以 期 成 仙 证 真 , 所 以 叫 「 全 真 」 。 这 种 内 修 主 要 是 修 养 精 神 , 即 性 , 也 称 为 性 功 , 全 真 教 既 修 性 , 也 修 命 。 真 行 即 外 修 , 主 张 济 世 度 人 。

问 题 : 丘 长 春 祖 师 是 怎 样 使 全 真 教 走 向 全 盛 ?

丘 祖 拜 王 重 阳 祖 师 为 师 , 金 世 宗 大 定 十 四 年 ( 1 1 7 4 年 ) 入 蟠 溪 穴 居 , 乞 食 度 日 , 行 携 一 蓑 。 随 后 赴 陇 州 龙 门 山 修 道 , 为 全 真 龙 门 派 创 始 人 。 1 1 9 1 年 后 , 他 以 栖 霞 县 太 虚 观 为 中 心 进 行 传 教 活 动 , 受 到 金 章 宗 重 视 。 他 广 结 高 官 显 贵 , 又 大 力 拯 救 民 众 苦 难 , 获 得 极 大 声 誉 。 于 1 2 2 0 年 率 徒 一 行 十 八 人 应 成 吉 思 汗 之 召 , 不 远 万 里 , 西 行 到 印 度 河 上 游 成 吉 思 汗 行 宫 。 他 三 次 晋 见 成 吉 思 汗 , 太 祖 问 他 治 理 天 下 良 策 , 他 回 答 以 「 敬 天 爱 民 」 为 本 ; 问 长 生 久 视 之 道 , 回 答 以 「 清 心 寡 欲 , 无 为 清 静 」 为 要 。 劝 不 可 杀 人 , 禁 止 不 孝 和 色 欲 , 深 得 欢 心 。 成 吉 思 汗 封 他 为 神 仙 , 授 予 道 士 免 除 一 切 赋 税 的 特 权 , 令 丘 祖 掌 管 天 下 道 教 。 1 2 2 7 年 诏 改 太 极 宫 为 长 春 宫 ( 今 北 京 白 云 观 ) , 赐 丘 祖 金 虎 牌 , 由 于 成 吉 思 汗 的 支 持 , 后 道 侣 云 集 , 全 真 教 大 兴 。 主 张 修 道 者 应 出 家 , 断 绝 一 切 尘 缘 , 清 心 寡 欲 , 即 为 修 道 成 仙 之 根 本 。

问 题 : 塑 像 仪 有 哪 些 内 容 ?

道 教 塑 像 有 一 定 的 仪 轨 。 《 洞 玄 灵 宝 三 洞 奉 道 科 戒 营 始 》 第 二 卷 有 《 造 像 品 》 , 规 定 了 造 像 的 先 后 次 序 , 质 料 、 尺 寸 、 仪 相 、 辅 神 、 衣 冠 、 华 座 、 冠 帔 等 , 要 求 皆 依 经 典 规 定 。 在 塑 像 时 , 也 要 进 行 敬 神 仪 礼 。 首 先 , 要 选 择 吉 日 良 辰 , 举 行 开 工 仪 式 , 向 神 位 或 木 料 供 奉 , 焚 香 、 诵 经 、 礼 拜 。 「 开 脸 」 后 神 像 头 部 要 用 红 布 或 红 纸 蒙 上 。 还 要 将 经 典 、 五 谷 、 铜 镜 、 朱 砂 、 沉 香 、 雄 黄 、 五 色 线 、 金 银 珠 宝 、 灵 符 或 香 灰 等 放 入 神 像 体 内 。 塑 像 造 好 后 , 还 要 进 行 开 光 点 眼 仪 式 , 举 行 祭 祀 庆 祝 活 动 。

问 题 : 怎 样 许 愿 、 还 愿 ?

许 愿 是 求 神 护 佑 自 己 , 使 自 己 的 心 愿 得 以 实 现 。

还 愿 是 自 己 的 心 愿 得 以 实 现 , 对 神 许 下 的 诺 言 得 以 对 现 。 许 愿 、 还 愿 不 需 择 吉 日 , 随 时 随 地 都 可 以 许 愿 、 还 愿 。

许 愿 之 前 最 好 能 沐 浴 其 身 , 斋 戒 净 口 。 在 神 前 敬 三 炷 香 , 然 后 在 神 前 伏 拜 虔 诚 祈 祷 , 默 许 所 求 心 愿 , 祈 求 神 灵 护 佑 实 现 其 心 愿 。 许 愿 可 大 可 小 , 不 拘 形 势 , 有 许 做 多 少 善 事 的 , 有 许 诵 经 , 做 道 场 , 献 神 供 品 , 重 塑 金 身 , 助 印 善 书 赠 送 , 捐 资 修 庙 等 。

求 神 护 佑 实 现 心 愿 后 , 求 神 护 佑 之 时 许 下 的 什 么 诺 言 必 须 兑 现

问 题 : 道 友 相 遇 怎 样 称 呼 和 礼 节 ?

可 称 道 长 、 仙 长 、 师 兄 、 师 父 、 师 傅 、 大 师 、 爷 。 因 道 士 不 改 姓 氏 , 也 可 带 姓 称 呼 , 向 某 道 长 、 某 爷 。 另 外 有 职 务 可 称 会 长 、 方 丈 、 监 院 、 知 客 等 。

见 面 一 般 用 传 统 礼 节 , 抱 拳 恭 手 , 称 作 揖 。 打 招 呼 时 , 可 称 「 无 量 天 尊 」 , 一 般 就 称 「 慈 悲 」 、 慈 悲 等 。

问 题 : 现 代 有 哪 些 著 名 宫 观 ?

1 9 8 3 年 国 务 院 确 定 了 2 1 座 道 教 全 国 重 点 宫 观 , 它 们 是 : 北 京 白 云 观 、 辽 宁 沈 阳 太 清 宫 、 鞍 山 市 千 山 无 量 观 、 江 苏 句 容 县 茅 山 道 院 、 浙 江 杭 州 市 抱 朴 道 院 、 江 西 贵 溪 县 龙 虎 山 天 师 府 、 山 东 青 岛 市 崂 山 太 清 宫 、 泰 安 市 泰 山 碧 霞 祠 、 河 南 登 封 市 嵩 山 中 岳 庙 、 湖 北 十 堰 市 武 当 山 紫 霄 宫 和 太 和 宫 ( 包 括 金 项 ) 、 武 汉 市 长 春 观 、 广 东 博 罗 县 罗 浮 山 冲 虚 观 、 四 川 成 都 市 青 羊 宫 、 都 江 堰 市 青 城 山 常 道 观 ( 包 括 天 师 洞 ) 和 祖 师 殿 、 陕 西 华 阴 县 华 山 玉 泉 院 和 镇 岳 宫 及 东 道 院 、 西 安 市 八 仙 宫 、 周 至 县 楼 观 台 。

问 题 : 近 代 何 时 成 立 全 国 性 道 教 组 织 ?

1 9 1 2 年 , 在 北 京 白 云 观 成 立 以 全 真 派 为 主 的 「 中 央 道 教 会 」 , 发 起 人 为 白 云 观 方 丈 陈 毓 坤 。 同 年 , 上 海 成 立 以 正 一 派 为 主 的 「 中 华 民 国 道 教 总 会 」 , 六 十 二 代 天 师 张 元 旭 任 主 持 。

1 9 5 7 年 成 立 中 国 道 教 协 会 , 在 北 京 召 开 第 一 届 代 表 会 , 会 长 岳 崇 岱 ; 1 9 6 1 年 召 开 第 二 届 代 表 会 , 会 长 陈 撄 宁 ; 1 9 8 0 年 召 开 第 三 届 代 表 会 , 会 长 黎 遇 航 ; 1 9 8 6 年 召 开 笫 四 届 代 表 会 , 会 长 黎 遇 航 ; 1 9 9 2 年 召 开 第 五 届 代 表 会 , 会 长 傅 圆 天 ; 1 9 9 8 年 召 开 第 六 届 代 表 会 , 会 长 闵 智 亭 。 中 国 道 教 协 会 , 会 址 设 在 北 京 市 白 云 观 。

返回页首  留言 [第1页/共1页]

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:
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